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
春节:
1. 入春才七日,离家已二年。--高适《除夜作》
2. 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。--戴叔伦《除夜宿石头驿》
3. 一年将尽夜,万里未归人。--刘长卿《新年作》
4. 乡心新岁切,天畔独潸然。--吴文英《思佳客·癸卯除夜》
5. 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--王安石《元日》
6. 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--王安石《元日》
7. 半盏屠苏犹未举,灯前小草写桃符。--陆游《除夜雪》
8. 十年旧梦无寻处,几度新春不在家。--吴文英《思佳客·癸卯除夜》
9. 入春才七日,离家已二年。--薛道衡《人日思归》
10. 明年岂无年,心事恐蹉跎。--苏轼《守岁》
11. 万物迎春送残腊,一年结局在今宵。--戴复古《除夜》
12. 命随年欲尽,身与世俱忘;--文天祥《除夜》
13. 莺啼燕语报新年,马邑龙堆路几千。--皇甫冉《春思》
14. 昨夜斗回北,今朝岁起东。--孟浩然《田家元日》
15. 一年滴尽莲花漏。碧井酴酥沈冻酒。--毛滂《玉楼春·己卯岁元日》
16. 陪都歌舞迎佳节,遥祝延安景物华。--董必武《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》
17. 不求见面惟通谒,名纸朝来满敝庐。--文征明《拜年》
18. 共庆新年笑语哗,红岩士女赠梅花。--董必武《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》
清明节:
1.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--杜牧《清明》
2.好风胧月清明夜,碧砌红轩刺史家。--白居易《清明夜》
3.今日清明节,园林胜事偏。晴风吹柳絮,新火起厨烟。--贾岛《清明日园林寄友人》、4.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--黄庭坚《清明》
5.莫辞盏酒十分劝,只恐风花一片飞。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。--程颢《郊行即事》
6.花落草齐生,莺飞蝶双戏。空堂坐相忆,酌茗聊代醉。--孟浩然《清明即事》
7.清明上巳西湖好,满目繁华。争道谁家。绿柳朱轮走钿车。--欧阳修《采桑子·清明上巳西湖好》
8.一郡官闲唯副使,一年冷节是清明。春来春去何时尽,闲恨闲愁触处生。--王禹偁《请明日独酌》
9.满眼游丝兼落絮,红杏开时,一霎清明雨。浓睡觉来慵不语,惊残好梦无寻处。--冯延巳《鹊踏枝·六曲阑干偎碧树》
端午节:
1.石溪久住思端午,馆驿楼前看发机。--卢肇《竞渡诗 /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》
2.小雨湿黄昏。重午佳辰独掩门。--李之仪《南乡子·端午》
3.国亡身殒今何有,只留离骚在世间。--张耒《和端午》
4.独写菖蒲竹叶杯,蓬城芳草踏初回。--汤显祖《午日处州禁竞渡》
5.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--苏轼《浣溪沙·端午》
6.良辰当五日,偕老祝千年。--苏轼《浣溪沙·端午》
7.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--陆游 《乙卯重五诗》
8.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--边贡《午日观竞渡》
9.屈子冤魂终古在,楚乡遗俗至今留。--苏轼《浣溪沙·端午》
10.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。--文天祥《端午即事
11.宫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荣。--杜甫《端午日赐衣》
12.碧艾香蒲处处忙。谁家儿共女,庆端阳。--舒頔《小重山·端午》
13.年年端午风兼雨,似为屈原陈昔冤。--赵蕃《端午三首》
14.正是浴兰时节动。菖蒲酒美清尊共。--欧阳修《渔家傲·五月榴花妖艳烘》
中秋节:
1.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 -- 苏轼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
2.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 -- 苏轼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
3.至今不会天中事,应是嫦娥掷与人。 -- 皮日休《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》
4.我醉拍手狂歌,举杯邀月,对影成三客。起舞徘徊风露下,今夕不知何夕。 -- 苏轼《念奴娇·中秋》
5.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、去悠悠。 -- 辛弃疾《木兰花慢·中秋饮酒将旦客》
6.圆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。 -- 李峤《中秋月二首·其二》
7.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--张九龄《望月怀远》
8.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--白居易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
9.天上若无修月户,桂枝撑损向西轮。--米芾《中秋登楼望月》
10.十轮霜影转庭梧,此夕羁人独向隅。--晏殊《中秋月》
11.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。--苏轼《阳关曲》
12.碧海年年,试问取、冰轮为谁圆缺?--纳兰性德《琵琶仙·中秋》
唐代诗人孟云卿的《寒食》:
二月江南花满枝,他乡寒食远堪悲。
贫居往往无烟火,不独明朝为子推。
二月份的江南花开满枝,流寓他乡的寒食节甚是悲催。贫穷人家常常断炊,不仅仅是因为明日要纪念介子推。
唐代诗人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作为他乡的客人独自身在他乡,每每逢年过节都十分地思念亲人。兄弟在重阳佳节登高,人人插戴茱萸,惟独少了一人。
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《元日》:
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鞭炮声中一年已尽,春风传送温暖,人们共饮屠苏酒欢庆新年。千家万户在新年的第一天,总是把旧桃符换为新桃符。
宋代文学家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:
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,我畅饮通宵到天亮,酩酊大醉中作此篇词文,兼具怀念弟弟子由。
明月何时出现?我举起酒杯质问苍天。不知道月中的宫殿,今晚是哪年哪月哪日?我想乘风飞到天上,又担心高处的仙宫寒冷至极。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,身影随着舞姿晃动,仙宫哪里比得上人间?
明月移动,转过朱红色的楼阁,低低地悬挂在雕花的门窗上,照着毫无睡意的人。明月不该对世人有偏见,为什么单单在人们分离时变圆呢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自古以来就是如此。只希望两兄弟年年平安,即使相距千里,也能一起欣赏这明亮的圆月。
扩展资料
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有以下:
元宵节
欧阳修《生查子·元夕》
元宵节在古代又称元夕、上元节,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,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,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,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词作《生查子·元夕》的时间、场景设定就在元宵之夜。词中用今夕对比的方式,来展现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,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”,相爱的人趁着月上柳梢,暗暗约定好在黄昏之后想会,情真意切。而在今年元夜,月与灯还似去年一般好,只是“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”。节日里,欢笑是别人的,词人只剩伤感。
古风插画
花朝节
蔡云《咏花朝》
花朝节,纪念百花的生日,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,在东北、华东、华北、中南等地较为流行,一般在农历二月份举行。清代诗人蔡云的《咏花朝》,“百花生日是良辰,未到花朝一半春。万紫千红披锦绣,尚劳点缀贺花神”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。
古风插画
清明节
苏轼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
在古代,寒食节之后两日便是清明节,而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、冷节,因为在寒食期间要禁烟禁火,只吃冷食,所以寒食之后的清明节便可以重燃“新火”,这一习俗在苏轼的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中就有提到,“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”。清明扫墓祭祖之时,苏轼被困居异乡,这是自我宽慰之语,徒劳思乡,不如燃新火、品新茶,好诗好酒不应辜负这大好年华。
古风插画
端午节
苏轼《浣溪沙·端午》
端午节是在农历每年五月初五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主要纪念战国政治家、文人屈原。苏轼的词作《浣溪沙·端午》中有写到端午节的一些节日习俗,据说,这首词是苏轼被贬惠州的第二年端午,思念侍妾朝云所作。“明朝端午浴芳兰”,“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”,这几句始终涉及的蓄兰沐浴、手臂上缠五彩丝线、发髻上挂驱邪保平安的符录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。
古风插画
七夕
杨璞《七夕》
七夕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等,每年农历七月初七,是中国本土传统的情人节,在神话故事中,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开,只能在七夕这天渡河相会,是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。“未会牵牛意若何,须邀织女弄金锁。年年乞与人间巧,不道人间巧已多”,宋代文人杨璞的《七夕》一诗将七夕佳节的传说写得趣味十足。
古风插画
中秋节
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
中秋节,又名月夕,追月节等,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,亲人团聚,饮桂花酒,共赏明月。而文人们则喜欢借月圆之兆,寄托思乡怀亲之情,其中最经典的就要属苏轼《水调歌头》中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了,但愿世间的人都可以平安健康,长长久久,及时与亲人相隔万里,也可以共赏这美好月光,寄托了千古以来的美好祝愿。
古风插画
除夕
高适《除夜作》
除夕,原意是“岁除”,取“除旧布新”之意,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,家人欢聚,共迎新年。唐代诗人高适的《除夜作》,写除夕之夜,游子与家人的两地之思。“故乡今夜思千里,双鬓明朝有一年”,诗人既悲叹除夕夜与故乡远隔千里,可思可想不可见,又有感于新年将至,年华易逝,也从另一方面衬托出了“年味”。
本文由丹飞号发布,不代表演示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kwam.cn/lxts/a7de38d96f7ccc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