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小暑是在7月7日,农历六月初九,星期三。2022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,农历六月初二,星期日,所以是小暑5天后入伏。
“初伏”也叫入伏、头伏,是三伏天的第一个伏天。夏至三庚数头伏,所以夏至节气之后的第三个庚日(干支纪日),2023年夏至节气是在6月21日,故初伏天是从7月16日开始的。
2022年三伏时间表初伏:2022年7月16日-2022年7月25日,共10天。
中伏:2022年7月26日-2022年8月14日,共20天。
末伏:2022年8月15日-2022年8月24日,共10天。
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气候的特征是高温,低气压,高湿度和低风速。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,因为夏天的白天比夜晚更长,所以阳光照耀时间也更长。
地表面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,这会增加每天在地面上积聚的热量,并且温度持续升高。
三伏期间,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顶峰。而夏季下雨很多,空气湿度高,水的热容要比干燥的空气大得多,所以夏季很容易出现闷热天气。
小暑节气的特点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,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小暑时节,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,盛夏开始,气温升高,并进入伏旱期;而华北、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,热带气旋活动频繁,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。
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℃左右。7月中旬,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,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℃、日最高气温高于35℃。在西北高原北部,此时仍可见霜雪,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。
小暑开始,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,东部淮河、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,降水明显增加,且雨量比较集中;华南、西南、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;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。也有的年份,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,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,出现锋面雷雨。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,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。
扩展资料
一般小暑之后3-10天内入伏,每年时间都不一样。因为每年的庚日不一样,而入伏是从夏至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的,所以每年入伏时间不一样。不过三伏天入伏的时候,通常是在小暑节气之内的,因为小暑节气是夏至节气的后一个节气,之后一直到立秋节气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再数10天,三伏天才会结束。
本文由丹飞号发布,不代表演示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kwam.cn/xzcs/eb4ea8d0c49ef1fe.html